种子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夏季青年学术论坛于9月5日至6日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召开。种子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博士后和科研工作人员等共5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聚焦科技前沿,深入交流科研思路,现场学术气氛浓厚热烈。
遗传发育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种子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傅向东致开幕辞。他强调,种子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征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随着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目标的日益临近,科技创新已刻不容缓,迫切需要科研人员开拓思维、勇于担当,尤其在当下中美科技竞争愈发激烈的大背景下,种子创新已然成为我国农业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他鼓励实验室科研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研力量,要勇于突破传统科研范式的束缚,大胆创新,积极融合前沿领域、信息技术等多学科领域方向,为种子创新凝聚力量、筑牢国家种业安全。
论坛特邀2位专家带来前沿科学报告。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Beat Keller以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breeding application of cereal resistance to fungal diseases” 为题,深入解析了谷物对真菌疾病抗性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发现如何应用于实际育种工作,为提高谷物产量与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连文昭以“从感知到行动:具身智能驱动的复杂操作”为题,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生物领域研究中的创新性应用,介绍了如何通过传感器技术、机器学习算法等,使智能设备能够模拟人类感知与行动,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精准监测与调控,为作物研究开辟了全新路径,引发了与会人员对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高度融合的深入思考。
为期两天的会议,论坛围绕作物智能设计育种体系、从头驯化与未来作物设计、作物性状精准控制理论三个核心专题,20位青年报告人带来各自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听众积极踊跃提问,围绕报告中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方法、结论应用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经现场评审,论坛报告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和优秀奖8名;墙报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和优秀奖21名。申倚敏、许操、冯健、胡赞民、李红菊、李辉、刘羽诚、刘志勇、王国栋等为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在论坛闭幕式上,种子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申倚敏向与会科研人员及辛勤筹备的组委会表达了诚挚感谢,对各攻关团队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青年科研人员要将个人的科研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勇挑重担,敢于在关键科研问题上攻坚克难,希望全体科研人员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奋勇拼搏的精神,在种子创新领域持续深耕,不断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种子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副书记许操在总结发言中再次感谢研究所领导对种子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届青年学术论坛的大力支持,高度肯定了论坛报告和墙报环节中所展现出的青年科研人才的创新活力以及“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蓬勃朝气,希望实验室科研人员能够始终保持对科研的浓厚兴趣,积极开展跨团队、跨学科的交流讨论,实现创新突破。同时提出下届论坛将设置“X”专题,鼓励交叉前沿、跨越学科边界的报告交流。
此次论坛成功搭建了青年学者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有效促进了不同研究方向间的交流合作。种子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未来将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在作物研究领域取得更多重大突破,为我国种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