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烨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机构的一组知名学者应邀在
Immunity撰写观点文章Aging and immunity (
DOI:10.1016/j.immuni.2025.10.019)。该文章围绕衰老如何影响免疫反应、免疫细胞如何参与衰老进程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这些讨论为通过调控免疫力以延长健康寿命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
其中,田烨研究员从系统性线粒体的视角重点探讨了线粒体与免疫衰退的关系。线粒体代谢与应激信号调控着T细胞活化、巨噬细胞极化、炎症小体活性及造血干细胞的命运。与年龄相关的线粒体功能衰退会削弱免疫反应并促进慢性炎症,这是免疫衰老和“炎性衰老”的核心环节。然而,这一观点仅揭示了部分真相。
长期以来,线粒体衰老一直被视作免疫细胞内部自主性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未能充分认识到,线粒体同样扮演着系统性信号细胞器的角色,通过传递应激信号影响不同组织的免疫反应。线粒体释放的线粒体因子、氧化还原信号以及线粒体DNA均能作用于远端的免疫区室,然而这些跨器官通讯在当前的免疫衰老模型中却很少被纳入考量。
神经元中的线粒体是该信号网络中一个核心却常被忽视的枢纽。特定神经元群体内的线粒体应激,能通过调控神经递质、神经肽和钙信号等方式影响外周免疫。反过来,慢性免疫激活也会损害神经元线粒体的完整性,从而形成自我延续的神经—免疫衰老恶性循环。当细胞机制大致完好而整体系统协调能力衰退时,神经元线粒体信号的减弱,可能标志着年龄相关免疫衰退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这种双向的线粒体信号,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免疫弹性调节机制,其作用类似于神经内分泌调控。
采用系统性的线粒体视角,将改变我们对免疫衰老的理解与干预策略,推动研究焦点从孤立的细胞缺陷转向维持系统协调性与弹性的网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