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所首页

“弘扬科学家精神”之经典诵读学习体会

  

  最近,研究所党委根据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党组关于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的通知,在全所党员中开展了弘扬科学家精神活动之“经典诵读”,通过微信群及邮件等方式传阅许多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材料。学习科学家精神是我们每个奋战在田间地头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必修课。科学家精神,首先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首要因素,也是科学家精神中最需要大力弘扬、大书特书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前赴后继,用自己的言行和科研成果,诠释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袁隆平、李振声、李家洋等这样一批典型科学家和知识分子,都是牢记使命的追梦人,但他们追寻的不仅是个人的梦想,更是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实现伟大梦想的道路上,不会铺满鲜花,必定是沟沟坎坎、艰难险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伟大梦想就要走一条追赶和超越的道路,不创新就会输在起跑线。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往往容易麻痹松懈,认为粮食已经不成问题;在取得发展成就的时候,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以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可回旋的余地很大。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确保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所依赖的耕地和水资源短缺,耕地和水资源占世界的比重要远低于总人口占世界的比重。说到粮食安全时,袁隆平院士总是淡淡地说一句:要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看?袁隆平的担忧不无道理。同样地,“我国粮食和农业增产的形势十分严峻。”李家洋院士也曾在诸多场合反复强调这句话。2008 年的全球粮食危机,让粮价上涨成为一场“无声的海啸”。因此,筑牢粮食安全防线,是永远要绷紧的弦。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都在竭尽所能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深谋远虑和默默奉献自己。 

  现在的人喜欢追星,但那些都仅仅只是腐草之荧光,又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呢。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正是这些为了我们新中国乃至全世界无私奉献的民族脊梁,追赶他们的步伐,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他们的精神来带动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以这样一股热忱投身到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当中,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